年近5旬的汤永林,是黔灵山公园管理处的保洁工人。与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,他每天都要爬上海拔1270米的象王岭,捡拾垃圾,其中不少是游客喂食猴子遗留下的。
清明期间,我到黔灵山踏青,亲眼目睹从黔灵湖上弘福寺及动物园的三岔路口上,近百只肥瘦各异的猕猴和数百游人在此“互动”,一番人猴和谐、其乐融融的景象。不过,猴儿获得游人投递的饮料、包装食品后,为了护食,便窜到山坡、树上享用。于是,树枝上、石逢间、草丛中就成了“天然垃圾场”。当时我就琢磨:不是攀岩高手,不会“飞檐走壁”,肯定当不了这里的保洁员。
这是一个人与猕猴的环保课题。要想呼吁猴儿养成“环保观念”,这显然不靠谱;我们寄希望于游人自身的环境意识,同时更为关键的是:公园方完善管理。
几年前,由于峨眉山景区猴子对游人投递的食物来者不拒,不少猴儿体重超重,甚至患上“三高”等症。体型变化引起性情孤僻或暴躁,猴子不愿接触游人,甚至出现攻击行为;同时,食品包装垃圾也对景区造成污染。基于此,景区采取一系列措施:为经常接触人的猴子做血检;禁止游客自带食物喂猴,在猴群聚集地销售由动物营养师科学搭配的“猴粮”,并用环保纸袋包装;同时,安排工作人员劝阻、指导喂猴人正确投食。
其实,“黔灵猴”完全可以借鉴“峨眉猴”的管理方法,管好游人即意味着管好了猴儿。在贵阳,约有数十位“半职业”的喂猴人,此群体应成为公园方的“重点盯防对象”,可逐一登记,并对其作相应约束,比如投放地点、时间、食物种类和品质等。
给黔灵猴“节食”,必须提上日程!毕竟,猴儿的健康关乎着黔灵山的生态环境,还有那黔灵猴的美名。 |